源自唐末的驴象之争

当今世人都应该知道,美国民主党的党徽是驴,共和党的党徽是象,此二党相争也被称为“驴象之争”,但是非常诡异的是,美国既不出产驴子,也不出产大象。民主党和共和党被以驴和象为象征,是源自 1870 年代,一位所谓著名的德裔漫画家托马斯.纳斯特绘制的政治讽刺漫画,最开始是用“一只活驴踢一只死狮” 粉刺民主党,之后他又用大象讽刺共和党,从此这两个符号就开始分别代表了两党,

虽然查阅许多解释,我们也无法领会这种政治讽刺究竟其内涵在何处。 为什么用“驴”能讽刺民主党,用“象”能讽刺共和党?

但是,如果放在中式的语境中,驴和大象,可就非常有内涵了。

中国人无人不知「黔驴技穷」的成语。柳宗元的《黔之驴》本身就是一篇十分优秀的政治讽刺寓言,它讽刺的是「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至则无可用」,即看似高谈阔论,道德高尚,实则没有真技术,甚至无可用的一类人,这的确有点民主党的意思吧?

西方还有一则著名的谚语“房间里的大象”。在西方的语境中根本无法理解为什么大象在房间里却会看不见呢?

但是,同样的,中国有一则非常有名的成语「大象无形」,出自《道德经》「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所以,“房间里的大象”这个谚语如果放在中式语境里,非常明显就是一语双关了,即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它大的以至于“无形”,因此人们都看不到,视而不见。因此,用「大象」来讽刺共和党,应该是指的共和党搞的都是鸡毛蒜皮的事情,真正重要的问题他们从来不关注,视而不见,是不是非常恰当了呢?

按现在的历史叙事,“房间里的大象”出现在英文世界里,最早是 1915年,而在俄国的文学历史中,最早则可以追述到 1814年的一则寓言,以及1872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出版的《群魔》,即美国 1870年时期德裔漫画家肯定不会了解的,换成俄裔倒是有可能了,但是那时了解俄国文化的肯定是少数人,不可能达到赢得美国多数人能领悟的政治讽刺内涵的。可见西式历史叙事真的是到处穿帮,连驴象之争的来源都错乱百出,而且都 21世纪了,还没编圆了….

以上考证,实为今日偶发的灵感,忽觉有趣,「驴象之争」显然是出自中国古代,具体年代很可能是唐末至北宋之间,柳宗元过世不久就发生了牛李党争,王安石变法时期则有元祐党争。我们之前曾经提过,美国许多制度其实是抄袭自中国北宋,比如美联储、罗斯福新政的一些政策就源自王安石变法,具体可参见《世界未来三十年(2013-2053)

以下附录为摘录一些今日查得的与“驴象之争”,“房间中的大象”有关的西方历史叙事文字,避免西方会继续篡改,并让大家自行分析判断,应该可以得出与本博一致的结论。

附录:

  1. 《美国之音》中文版 2008年10月1日8:00 (这个时间很有意思)发布的文章《用驴和象象征美国两党的由来》中关于驴象起源的原文摘录:

    我们有听众问过,这两个动物的图像和美国这两个主要政党有什么关系。美国的民主党以驴子作为标志,而共和党就是用象作为党的标志。驴和象都是很久以前政治卡通里的产物。这个要追述到19世纪70年代。

    1870 年,支持民主党的报纸抨击共和党的一名卸任的内阁官员。美国当时最有名的漫画家托马斯纳斯特就画了一幅漫画表示抗议,漫画的题目是“一只活驴踢一只死狮”。死狮子指的是那位下台后毫无权力的内阁官员,驴后来就代表是民主党。

    纳斯特利用他的漫画,来显示政府的不诚实以及非法滥用职权的行为。他的漫画对形成公共压力起到了帮助,迫使当选官员让政府更加诚实。

    纳斯特是一名共和党成员,他为自己所属的共和党选择了象作为标志,1874年,他在政治漫画中第一次使用了象,并在后来的许多漫画中继续以象代表共和党。很快,象就成为共和党的标志。

    从此之后,驴子就成为民主党的象征,大象就成为共和党的象征。

  2. 发布于 2011年12月13日的文章《为什么美国人爱用驴子和大象表示民主与共和两党》关于驴象起源及其内涵演化的原文摘录:

    纳斯特 1840年出生在德国,儿时随家庭移居纽约,经历了南北战争和战后重建这一段美国建国以来最为动荡不安的时期。他从小就具有绘画天分,是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政治漫画家,就是他的漫画把这两种动物的形象加给了美国最主要的两大政党。

    那个时候美国的民主与共和两党与现在有很多不同。当时民主党的支持者很多是南方的保守派,而以北方为主的释奴主义者则支持信奉社会自由主义的共和党。纳斯特是热心的自由主义者,主张废除农奴制,抨击主张与南方妥协的民主党人。他在报刊上发表的漫画对战争动员起了很大的作用,林肯总统因此说纳斯特是最好的招兵官。南北战争之后,纳斯特继续以漫画揭露南方的种族隔离和三K党的暴行,反对战后重建时期的绥靖政策,还对长期把持纽约政坛的塔曼尼集团的腐败行为加以鞭挞,不但有助于将塔曼尼的“老板”威廉•特威德送进监狱,而且在特威德服刑期间利用返家探视的机会逃亡之后,被虽然不懂英语、但是看过纳斯特漫画的人在西班牙认出来,顺利抓获归案。

    尽管在纳斯特之前已经有人将民主党比作驴子,但他于1870年在《哈珀周刊》发表的一幅漫画则给民主党带来了挥之不去的阴影:一头暴怒的驴子,尥起橛蹶子猛踢躺倒在地死去的雄狮。狮子身上写着战时担任林肯内阁战争部长斯坦顿的名字,斯坦顿头年年底刚刚去世,驴子则标明为“铜头蝮蛇媒体”。当时人们把在战前反对与南方开战、战争爆发后主张立即媾和的北方民主党人称为铜头蝮蛇。

    把驴子和大象放在一起的是纳斯特1874年11月7日在《哈珀周刊》刊登的另一幅漫画。画面是一群慌不择路的动物,其中的主角就是一头驴和一头大象。那时共和党的格兰特总统有意谋求三连任(美国限制总统任期不得超过两届的宪法第22修正案要到1951年才正式生效),而当天举行的纽约州和地方选举对共和党不利。画面上的大象身上写着“投票给共和党”,正在走向写着“乱局”的深渊,四周横竖摆着民主党攻击共和党的口号,诸如“三连任”、“信贷膨胀”和“拒付”等,而一头披着狮子皮、身上写着“凯撒主义”字样的驴子,驱赶着其他动物冲向丛林,投票给民主党纽约州长和市长候选人。这幅漫画后来被称为“三连任恐慌”。

    “三连任恐慌”之后,纳斯特还发表过不少用大象代表共和党的政治漫画。1877年共和党的海耶斯以微弱优势险胜当选总统,但是普选票却低于对手。纳斯特为此画了一幅漫画,一头遍体鳞伤、标明共和党的大象跪在写着民主党字样的墓碑前。这是纳斯特首次将共和党直接写在漫画大象的身上。

    因为纳斯特在美国家喻户晓,共和、民主两党被他赋予的动物形象深植人心。时至今日,特别是在民主党的罗斯福总统推行“新政”之后,纳斯特对之忠心耿耿的共和党在施政纲领上走向保守,因此大批北方共和党人转而支持民主党,而原来民主党天下的南方却倒向了共和党。当年纳斯特使用驴子和大象代表共和与民主两党,明显地是有褒有贬,但是他的用意现在已经大为褪色,人们只不过把这两种动物做为两大政党的符号标记而已。

    由于大象表现出一种稳重、坚实的形象,共和党人对它慨然接受,成为共和党的正式吉祥物。

    过去驴子在美国是贬义的象征,“蠢驴”和驴子懒惰、不随时鞭策踢打不好好走路的说法十分普遍。但是现在驴子的优点已经得到人们的承认,它们忠诚,比马更有耐力,而且因为驴子的视力很差,只能看到 4 英尺远的地方,所以不但应该原谅它需要催促才向前迈步的毛病,而且这是它办事脚踏实地的优点,应该予以鼓励才对。所以尽管民主党全国委员会迄今还没有正式以驴子为它的吉祥物,但是好像也没有听到它对人们用驴子来代表自己有什么强烈的反对,一些地方党部甚至已经将驴子作为吉祥物放到了自己的网站上。

  3. 柳宗元《黔之驴》原文: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4. 维基百科对“房间里的大象”谚语来源的解释,原文摘录:

    房间里的大象(英语:Elephant in the room)是一个英语熟语,用来隐喻某件虽然明显却被集体视而不见、不做讨论的事情或者风险,抑或是一种不敢反抗争辩某些明显的问题的集体迷思。尽管这是一句英文熟语,中文中近年来也有使用或者提及。

    这个短语指的是在法律规范相当清楚、像大象一样显眼的事或物,不知为何却好像被忽视了。抑或是指特定的社会背景、社会心理作用于更为宏观的环境中,使得人们对问题故意选择视而不见。

    俄语典故:1814年,俄罗斯寓言作家、诗人伊万·克雷洛夫写了一篇名为《好奇的人》的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男人走进了一座博物馆,注意到了所有细致的事情,唯独没注意到博物馆里显目的大象。之后,“房中象”遂成为了习用语。俄罗斯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其小说《群魔》中写道:“别林斯基如同克雷洛夫笔下的‘好奇的人’,唯独没有注意到房间里的大象……”

    见诸英语,最早使用:
    据《牛津英语词典》记载,本短语在英语中首次作为明喻使用的,是在1959年6月20日的《纽约时报》。当日的文章这么写道:“Financing schools has become a problem about equal to having an elephant in the living room. It’s so big you just can’t ignore it. 为学校提供资金的问题与起居间里的大象一般,它如此重大以致于你不可以视而不见。”

    而这一短语被用作惯用语的历史,大抵比1959年早得多。例如,这一短语早在上述使用的44年之前,在1915年,已经见诸英国期刊《教育期刊》(Journal of Education)。当年的原文语句只是对英国学童可以回答的问题随意地列举,如“房间里有大象吗?(Is there an elephant in the class-room?)”

    其它使用:
    乔治·贝克莱就在其与科学家的辩论中就论及是不是有头“虽在房间里但却看不见的大象”。

    1935年,戏剧家吉米·杜兰特参演由比利·罗斯指导的百老汇音乐剧《江湖女》。剧中,一名警官停下来,问:“What are you doing with that elephant?(你带着那头大象干什么?)”Durante回答:“What elephant?(什么大象?)”此处在剧终是一处精彩之处(show-stopper),Durante在该剧1962年上映的电影版本——《江湖女》 中再现了这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