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天命、明明德、立愿景」- 解锁智慧之钥
人之痛苦来自于愚钝;若能获得智慧,人便会获得无尽快乐。古人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现代社会正处于宗教横流的黑暗时代,虽然当下科技鼎盛,日新月异,但人们的心灵被一层层厚厚垒积的错误观念与思想所蒙蔽了
要获得智慧之钥,须回顾历史。中国古人曾不止一次指出过方向,但他们原本系统的知识体系被人打破和肢解,被人篡改和涂抹,变得支离破碎、形象扭曲、随风飘散…众人无法知悉古人所给出的解锁智慧的钥匙是怎样的,接下来我将尝试复原。
综合先秦格致学和隋唐佛学两个时期的资料会发现,古人把人的智慧状态由低到高划分为三重境界:
- 无明
- 明德
- 明明德
无明,是佛学用语。比如《心经》“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阿毘达磨法蕴足论.缘起品第二十一》“云何无明。谓于前际无知。后际无知。前后际无知。于内无知。外无知。内外无知… 黑暗愚痴,无明盲冥… 痴类痴生。总名无明” 《佛学大词典.十五种无明》“一根本无明,由无始之际,一念不觉,而长夜昏迷,不了真理… 二枝末无明,心心所相应而起,有贪瞋慢疑见等之烦恼者名之。三共无明…四不共无明…五相应无明…六不相应无明…七迷理无明…八迷事无明….九独头无明…十俱行无明…十一覆业无明…十二发业无明…十三种子子时无明…十四行业果无明…十五惑无明”, 简单而言,「无明」是指处于一种梦游、昏迷、愚痴、贪嗔的状态,即像动物一般生活着,生老病死,衣食住行,皆因本能所发,受基因驱使,处于无意识状态,没有自觉意识,没有自我感知,没有清醒而客观的观察和独立的评估,完全受外界的摆布,随波逐流。
明德,是先秦古籍中经常提及的。比如《尚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管子.君臣下》“此先王所以明德圉奸,昭公威私也”,《国语.楚语上》“教之世,而为之昭明德而废幽昏焉,以休惧其动… 教之语,使明其德,而知先王之务用明德于民也” 结合这些文字大致判断,明德,是使人觉醒,警醒,产生自我意识,不再处于梦游,痴迷,愚钝的状态。人们开始能够明白事理,分辨奸邪,拨乱反正,使世界清明。
明明德,在古籍中只有《大学》中提及“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综合无明、明德两种状态,再结合中国古代格致学的成就可以判断,明明德,是人处于能够意识到自己意识的状态。这句话有点拗口,举个形象的例子,即跳出自我的视角,站在上帝视角俯瞰世界,把自己也作为世界的一部分一起观看,自己像局外人一般,冷静而客观的审视着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位置与表现,能够知道自己为何会有这样的意识,为何会有这样的思想,为何会有这样的欲望,能够根据自己的特点以及世界发展的情势,提前做出预判与最佳计划….
无明、明德、明明德,显然分别代表着动物界(欲界),人界(色界),超人界( 无色界)的三种境界。
明白此道理后,再看先秦时候的《大学》,它其实是培养能够达到明明德这种境界的人才的,这和当下的大学显然有着云泥之别。
那么是否人们都进入「明明德」的状态就可以达到最高智慧了呢?显然还不行,此时还缺少人自身的独特性的问题,即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是什么,自己的独特优势是什么,人应该如何在明明德的状态下过好自己的这一生?
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理解古人所说的「天命」是什么
《中庸》的第一句话“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已经点明了天命,即人的性质、特性、性格、品性等等人所擅长的方面。人应该充分地发挥、发展、发扬自己的天命,这就叫率性。率性的人,才是遵从和顺应了自然规律。如果你遵从和顺应自然规律做事,发展自身,那也会好运不断,诸事顺利。而要告诉人们这样的道理,就需要通过教育和教化。所以,中庸的第一句话,其实是非常简明扼要却又非常重要的一句,对人们如何发展自身有着至关重要的启迪意义。
知道了自己的天命所在,明晰了自己的特性和性格,又能站在局外洞彻世界,可以说你就进入了智慧的最高境界「知天命、明明德」。但是,此时人们肯定还是会不快乐,因为英雄无用武之地,纵使一个人拥有百般武艺,万门学科之知识,但是这些不能被运用,不能被发扬,其实人依然不快乐,还是会像行尸走肉般百无聊赖。
要进入真正的快乐之门,还需「立愿景」,即要立一个远景目标。这个远景目标不是看一本书,考 100 分,或者涨薪涨级这些具体的目标,它必须是一个可以不懈追求,趋于无穷尽的目标。如果目标非常具体,其实非常容易实现,实现它之后,就会再次进入百无聊赖,甚至空虚寂寞的状态之中,而如果目标是一个非常有挑战,需要花费非常多时间,五年,十年,数十年,甚至终其一生也绵绵无绝的目标,那就会不断的获得快乐,然后又不断的进入新的挑战之中。比如,杰出的短跑运动员,在打破世界纪录或者夺得奥运金牌之后应该就可以退役了,但是激励他们不断挑战的是不断地创造新的世界纪录,不断打破自己的纪录…. 如果目标是前者,可能三年五年就可以达到了,而如果是后者,就会不断创造新的纪录,没有止境,无尽快乐。 这也是《大学》所说的“止于至善”
《控制论》也是如此的观点,即需要有个目标,然后围绕此目标改进和努力。控制论最初的名字应该是「扌舵论」,即用手控制船舵,让船按照指定的方向行驶。因此,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就需要系统的分析问题,从而产生了系统论,还需要加强通信,理解系统之间的信息编码、信息传递的原理,由此产生了信息论。因此,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是三位一体的,谈其中一论,就必然会涉及另外两论。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被应用在企业管理,国家管理中,就成为了远景目标,战略目标,年度目标,战略解码,述职,复盘…. 因此,控制论本身并非仅限定在工业制造,计算机领域,它在社会管理,在生物原理中都可以被应用。之所以被人狭义的误解为工程控制,实在是以讹传讹,以及英文版翻译的的确很烂,如果阅读1962年的中文版,以上道理就会非常明晰,它本身就是多个领域的文章结集。
综上所述,「知天命、明明德、立愿景」,达成此三点的,必然会在拥有最高智慧之后还能快乐的度过此一生。
古人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指说此话的人五十才知天命,六十才明明德,七十则已经快乐逍遥又不逾矩,达到此种境界的,当属庄子。庄子活了 83 岁,他说这句话自然更加可信,孔丘只活了 72 岁,而且终其一生郁郁不得志。
《自私的基因》所要表达的观点与本文一致,即人在无明的状态下只是被基因所驱使的智能机器,与人工智能体无疑。人们只有进入明德,明明德的境界,才能摆脱动物界的痛苦,进入到快乐人生之中,进入到文化 的创造之中去,把个体的生命价值凝结在人类文明长河之中,为人类的文明贡献一段曲调、一款图样、一种款式、一句妙语、一个公式、一道菜肴、一首故事… 从而构成文化的基因,代代相传。《自私的基因》也是1981年的中文版比英文版更好,英文版有明显多处翻译错误,且无法准确传达中文内涵。古人当初也创造了一个新词来表达文化的基因这个概念,我们推测应该是「文式」,即文化的式样,并非现在英文的 Meme。《控制论》与《自私的基因》两部作品应该是接续发表的,作者是师徒关系,后者曾跟前者工作过 12 年时间,实际发表出版时间应该是 1351年前后
结尾:
近期人工智能之火爆,引发了社会的兴奋与焦虑,兴奋的是,人工智能将会自动化完成许多原本需要人工完成的事情,让人们的生活更加轻松和便利;焦虑的是,担心许多人将会失业,比如出租车司机、翻译员、市场营销、甚至包括软件开发者,因为智能驾驶、机器翻译、AIGC、以及代码生成越来越成熟,已经有些公司开始消减这些方面的职位需求了。无论是兴奋还是焦虑,不可否认的是,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必将发生巨大的改变,凡是重复性高、可以规模化的工作,都可以通过人工智能实现
我们反观人类的发展历程,最初是采摘和狩猎,近 90% 的人都需要从事这两项工作; 之后人类进入了农业时代,开始种植和驯养家畜,于是人们不再采摘和狩猎,近 90% 的人开始转入农业生产;再之后,人类进入工业时代,近 90% 的人进入了工业制造和服务行业,从事农业生产的则不足 10%,甚至美国的农业人口不足 2%。非常显然,现在人类正在进入智能时代,即以后从事工业生产和体力服务的主要通过智能机器完成,人类将从工业制造和体力服务之中完全解脱出来,只需要 2%的人从事工业制造和体力服务,剩下的人则可以从事其他工作
在智能时代,人类将会从事什么工作?
自然应该从事智能的工作。那么什么工作是最高智能? 是现在人工智能行业所鼓吹的 AGI 么? 显然不是。现在的人工智能,即使是参数规模达到近万亿的大语言模型 LLM,实际上也只是处于「无明」的状态
人们应该要开启心智,唤醒自明之火,进入到明德,乃至明明德之境,并认真的倾听和感受自己的独特才华,品性所在,充分的发挥自己的天性。以后的智能时代,人们应该更好的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把自身的才华发扬出来,为更多的人提供好的商品,技术,工具,服务,内容…. 让世界持续繁华,人们精神和物质都富足
比如,如果你是一位发明家,可以创造许多神奇的器物,那么就可以利用智能制造批量地自动化生产;如果你是一名游戏设计师,可以借助 AIGC 的能力快速完成许多视觉元素的绘制,甚至一些简单代码的生成;如果你是一个科学家,可以借助智能算法发现一些复杂问题背后的新的模式,新的规律,甚至进行快速的模拟验证,然后可以用这些新的发现提出新的理论,新的公式,新的材料….
总之,如果人们可以做到「知天命、明明德、立愿景」的境界,人工智能技术只会成为发展自己天赋,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工具,而不是威胁。当然,我们也不必被人工智能领域的某些鼓吹 AGI 的人所蛊惑,除非人们愿意自己处于「无明」状态,那一定会被技术所威胁,因为实际处于同一层次,同一纬度。
李白在《将进酒》中说:“天生我材必有用”,我想补充一句,“还需明德天命立愿景”
.
对此文拆解的 PodCast 音频链接:智慧三境:知天命、明明德、立愿景